>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大陈岛,我们回来探亲啦!”52年后,16位“垦荒卫士”重返大陈岛
  • 日期: 2022- 11- 28 11: 59
  • 来源: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 浏览次数:
  • 字体:[ ]

一晃过去了50多年,昔日的满头青葱,如今已成苍苍白发。穿着当年款式的军装,他们神采奕奕,心怀激昂。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此刻又重新浮现在他们的眼前,恍若昨日。

他们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战斗在祖国东海前哨——浙江省台州市大陈岛上的老兵。1965年底,540多名天台籍青年应征入伍,集体来到大陈岛参与垦荒。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扛锄,用热血和青春保卫和建设大陈岛,锤炼出了一支响当当的“垦荒卫士”。5年后,许多老兵退役,此后就再也没有回到“第二故乡”。

最近,老兵们得知大陈岛垦荒精神在首次被编入全国小学生教材读本,心情激动,萌生了有生之年再上岛一次的想法。在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的共同帮助下,11月18日,16位天台籍“大陈岛垦荒卫士”开启了为期两天的圆梦之旅,前往日思梦想的“第二故乡”大陈岛。


一张时隔半个世纪的船票

赶往椒江七号码头的车程约4个小时,16名老兵相聚一起,有说不完的话,一路畅谈战友深情。

在台州海上客运中心,老兵张忠键手拿船票,眼圈一下子就红了:“这张船票,我整整盼了52年!”

当日登岛的情形,老张记忆犹新。1965年12月31日凌晨4点多,他换上一身橄榄绿军装,跟随部队坐上卡车,辗转临海,来到椒江,直到登上机帆船,他才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叫大陈岛。

在大陈岛上,老张战斗生活了四年多。和战友们一样,他也将宝贵的青春留在了这座海岛上。退役后回到家乡,他曾多次邀约战友登岛,但都未能如愿。

同行的老兵中,82岁的鲍先清年纪最大,曾在岛上度过了12个春秋。“我以为这辈子再也不能踏上那个海岛了,没想到现在不仅能去,还能和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一起。”老鲍的声音都在颤抖着。

一片最熟悉的“老地方”

登岛后,在大陈岛党委委员李丽丽的陪同下,老英雄们直奔旧营址,迫不及待想看看他们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

“这是原团部机关所在地,炮营在上面,对面是军人服务社,往下走就是营房了。”

“每到周末,我们就来服务社采购生活物资,那时候买东西还得凭票呐。”

……

看到眼前陌生又有点熟悉的建筑,老兵们感慨万千,大家一起向原团部机关所在地行了一个标准有力的军礼。

大陈岛的飞机场是特务连曾经的训练场。作为当年特务连副连长的戴作汉被拉回从前:“训练时,我们需要手握挂着砖块的步枪,纹丝不动地站上10多分钟,有时甚至要坚持半个小时。”

来到一营营房,袁相月急切地环顾四周。“是这里,是这里。”他指着营房对面那个草木葱茏的山头说,“这就是我当时工作的地方——一营卫生所所在地,可惜现在房子都没了。”虽早发生已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袁相月还是一眼认了出来。“那时候,我们4个人要负责一营500多名指战员和2000多群众的健康保障任务,每天都很忙碌。”


一块脱胎换骨的“宝岛”

“杨政委,真的是你吗?”路过原部队营房边的邮电局旧址时,73岁的大陈岛居民林领花迎了上来,她仔细打量了一番天台老兵杨国耀,然后激动地握住了老杨的手。

老杨是原南京军区守备第25团政委,长期驻守大陈岛,曾在大陈岛帮助渔民们保生产、学文化。

当年,林阿婆的丈夫帮助部队修营房,夫妻俩认识营区的许多战士。那么多年过去了,还能遇上“亲人”,杨国耀忍不住擦拭起泪水。两人攀谈着50年前的往事,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的军民鱼水情故事。

老兵们在环岛公路上徒步,恰逢大陈岛居民老余骑着电瓶车经过。也许是六五式老军装让老余看着亲切,他慢下速度仔细观察。聊了几句,老余的父亲正是老兵们当年在大陈岛时候联系很多的一位村民。

“我记得自己12岁那年,经常跑到部队玩,解放军叔叔也经常上我家来帮忙劳动,现在我自己也60多岁了。”老余说,这么多年,我们也十分想念你们,希望你们健康长寿,有空多来走走、看看。

大陈岛梅花湾,晾晒的鱼干散发着海的味道,街边店铺林立,其中海鲜餐厅的生意更是热闹。距离海岸不远的大陈岛鸡笼头黄鱼养殖基地,一场捕捞即将开启。山顶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组在海风中自由转动,展现着清洁能源的无限“风光”……“如今的大陈岛山青海蓝,是小康大陈、现代化大陈!”杨国耀老人感慨道。


一场垦荒纪念碑下的党日活动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站在垦荒纪念碑前,老英雄们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

领誓人是天台老兵齐孝长。重温誓词后,他久久不能平静,仰望矗立在苍松翠柏中的垦荒纪念碑,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庄严而神圣。

“我13岁丧父,15岁家中失火,全靠大哥接济。”那时的老齐过着艰苦的生活,到18岁时,他身高还不足1.5米,体重才43公斤。遥想当年的军旅日子,他动情地说:“18岁以前是我人生的冬季,什么苦都吃过。当了6年的兵后,我的人生开始进入了夏季。”

和老齐一样,这批天台老兵的胸前都挂着“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这份荣誉,凝聚着老兵一辈子的忠诚、奋斗与奉献。他们是那个时代的骄子,用实际行动彰显了革命军人的风采与荣光,是国防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生动素材。

在垦荒纪念碑前,台州市社发集团等单位的一批青年党员早已在此守候。上船时,他们偶遇天台老兵重返大陈岛,就现场提出参与老兵活动的要求。

他们簇拥在老兵周围,怀着崇敬的心情和对英雄的敬仰,听老兵讲垦荒故事。沉浸式的红色文化的熏陶,深深地感染着现场的每个人。追寻红色星光,赤子之心炙热而滚烫。

来到一处山坡上,天台老兵和红心社、天台农业银行、天台县传媒中心、天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机关党员,以及椒江区传媒中心、椒区大陈岛党员与民兵一起,在毛毛细雨中种下了一棵棵象征希望、活力与荣誉的树苗。看到树苗在微风中摇曳时,许多老兵忍不住哽咽了。


一次新老垦荒人的对话

天空飘起小雨,海风吹到身上带有一丝寒意,大陈镇党群服务中心充满了温馨。天台老兵和“垦荒第一代”“垦荒第二代”、驻地民兵以及新一代垦荒人围坐在一起,忆峥嵘岁月、话新时代发展。

“军民一家亲,部队和群众真的跟亲人一样。” 面对面座谈时,往事历历在目,老兵袁相月心潮澎湃,一时语噎。他很快就调整了情绪,道出了“为大龄青年接亲”“妇女洗衣服务队‘抢’衣服”“为群众出岛卖猪”等感人至深的故事。

作为“垦荒第一代”,已是耄耋之年的高阿莲带着女儿黄文英来到了互动现场。高阿婆一眼就认出了老兵鲍先清,两位老人紧紧握住双手,热泪盈眶。岁月改变了他们的容颜,但当年一起训练、一起建设的场景,早就镌刻在了他们记忆的最深处。

16岁那年,高阿婆登上大陈岛,从此在海岛扎根。黄阿姨在海岛长大,退休后再回岛上发挥余热。黄阿姨说,我儿子大学毕业后,也来到了岛上工作。高阿莲祖孙三代选择坚守海岛的故事,老兵们纷纷为之鼓掌点赞。

大陈岛民兵王跃说,岛上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垦荒人,作为新一代垦荒人,我们将传承弘扬好垦荒精神,为建设现代化大陈而奋斗。天台农行纪检干部王小娟参与了互动,深受触动,她表示要和团队一起,当好新时代的垦荒人,用心用情投入到共同富裕建设中。天台红心社支部书记林华强说,陈岛垦荒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向上向前,我们要从中汲取信仰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垦荒路。

一场新老垦荒人的互动,如同一次接力棒的传递。天台老兵代表50年后集体再登大陈岛,是一次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再宣扬,正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争当新时代的弄潮儿。


来源:钱江晚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