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浙江仙居: 肩上扛的是国旗 心里装的是祖国
发布日期: 2024- 03- 13   15: 45 访问次数: 来源: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2月18日,农历新年第一个工作日,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红旗广场上人声鼎沸。“齐步走”,8点整,随着一声嘹亮的口号声响起,人群默契地安静下来。广场左侧,一队身着戎装、手握长枪的老兵守护着五星红旗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红旗广场。升国旗、奏国歌,行注目礼,五星红旗随着国歌冉冉升起,象征着新的一年飘扬着新的希望。


升旗仪式结束后,人群散去,这支精神抖擞的国旗护卫队也褪去礼服,回归自己的工作岗位,“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成为他们身体力行的誓言。


“穿着军装站在国旗下,是我无比怀念的日子”

2022年,仙居县建成红旗广场,每逢重大节日都举行升旗仪式,引导广大群众和党员干部在观看升旗仪式中牢记革命历史,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升旗仪式成为仙居爱国主义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与喜爱。


在红旗广场看过一次升旗仪式后,原驻澳部队阅兵方阵队员周俊辉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穿着军装站在国旗下,是我无比怀念的日子。曾用青春和热血捍卫国旗和祖国,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像周俊辉这样的退役军人还有很多,当得知仙居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想要组建一支退役军人国旗护卫队时,他们踊跃报名,积极投身护卫队组建工作。


2023年4月13日晚,这群满腔热情、心怀理想的老兵聚集在一起深入探讨“永安老兵”国旗护卫队的筹建。


会上,青年退役军人朱宇宙与大家畅谈起自己的军旅生涯,他告诉大家,从军几年的影响是他今后几十年用之不竭的财富,是军营教会他担当,让他学会坚韧,退役后他开始从事自媒体,用自己的镜头和视频怀念保家卫国的青春,记录美丽家乡和美好生活,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弘扬正能量。如今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和机会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之中,展现老兵风采,他感到十分高兴与荣幸。他的发言引起在场许多老兵共鸣,51岁的林亮明不忘初心,毛遂自荐成为国旗护卫队的队长,而有过队列经验的周俊辉则被推举为教练,其余各个队员积极建言献策,对队名、队服、训练方式、队员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永安老兵”国旗护卫队在队员们齐心协力的努力中慢慢成型。


“没事,练完再吃也一样”

“永安老兵”国旗护卫队现有队员46人,他们有的是转业待安置士官,有的是公安特警,有的是银行职员,虽已褪去戎装,但仍心怀军人荣誉。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主权的标志,承载着国家和民族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升旗、护旗是一项神圣的使命,为做好护旗升旗工作,护卫队严格训练,不断提升队伍的整体水平。白天大家都有各自的工作,护卫队的训练时间只能是晚上,天气晴朗就在广场上练,下雨就在地下停车场练,集体练完、个人接着练。


训练辛苦且枯燥,但总有人乐此不疲,准时打卡,甚至提前打卡。副队长叶巍涛上班的地方距离城区近1小时车程,但他每次都是第一个到。有时下班晚了,他就在车上匆匆应付几口,队员们劝他吃完饭晚几分钟也没关系,他总是笑着擦擦嘴说:“没事,练完再吃也一样。”队员们劝了几次,总被叶巍涛“糊弄”过去,也只能随了他。


与叶巍涛一样的还有队员冯水祥,冯水祥住在隔壁县,往返100多公里,但只要有时间,冯水祥绝不缺席。他说:“我因为距离问题已经比别的队员少了那么多训练机会已经落后了,有机会我当然得抓紧时间赶上,以前在部队我训练成绩都是排在前面的!”


“一声到,一生到!”

在仙居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3年6月12日,永安老兵国旗护卫队成立仪式在仙居县红旗广场举行,这支统一着装、训练有素的老兵队伍惊艳亮相,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赞扬。


他们将在重大节日中承担护旗升旗任务,把仙居国旗护卫队打造成孩子喜欢、群众自豪、退役军人渴望加入的团队,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中来。


2023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4周年,也是“永安老兵”国旗护卫队正式成立以来第一次升旗任务,许多市民自发前往红旗广场观看升旗仪式,队列中的退役女兵吸引不少孩子的注意:“妈妈,她好帅呀!我以后也要当兵!”


飘扬的五星红旗印在孩子们的眼中心中,英姿飒爽的退役女兵也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身影。升旗仪式结束后,退役女兵郑巧妮成为炙手可热的合影对象,对此,郑巧妮受宠若惊,“这次国庆节升旗终于让我赶上了,非常感谢大家的喜欢。虽然我已经退役了,但是我也想为国防事业和社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只要祖国有需要,一声到、一生到!”


如今,“永安老兵”国旗护卫队已经成为仙居县退役军人一张闪亮的金名片,队员们都成为十里八村的“名人”,红旗广场的升旗仪式也成为市民朋友的打卡热门。


下一步,仙居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将持续发扬老兵风采,带着队员们走进校园的升旗仪式和红色讲堂,走进社区的文化礼堂,参与到烈士纪念、红色宣讲、征兵宣传的各个环节中,让“永安老兵”国旗护卫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生力军”。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