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海到山东,这场跨越70年的“团圆”,令人动容 |
|
“二伯,我们来晚了!……” 4月3日,在临海东湖烈士陵园,从山东郯城赶来的陈德才及弟弟、儿女来到烈士陈士华墓碑前,长跪不起。“跟我们回家吧……”陈德才眼眶泛红,将家乡的白酒、馒头和鲜花等物品摆放在陈士华烈士墓前。这场跨越70年的“团圆”,令人动容。 从临海钓鱼亭渡口到西管岙渡口,再到涌泉大山村花麦坑,沿着二伯踏上的红色之路,陈德才脑海中的时间记忆轴仿佛逆时针往回转。时间回到1950年,时任中共涌泉区委副书记的陈士华率武工队下乡剿匪,访贫问苦,发动群众,组织民兵建立剿匪基点村,数次击退海匪进攻。1950年5月17日,舟山解放后,400余海匪窜至桐峙山区(原兰田乡),与当地匪首勾结,包围溪路乡9个反匪先进村,共产党革命政权受到严重威胁。与土匪正面作战,利少弊多。想到这里,陈士华决定一边掩护各村百姓撤退,一边会同区长陈庆坤、通讯员王奎芝赴海门向军分区汇报情况,细商剿匪事宜。途中,或因走漏风声,陈士华在马头山附近江面被80余匪徒包围。陈庆坤、王奎芝中弹牺牲,陈士华双枪弹尽,将随身携带的文件、枪支投入江中。游了一公里多,在管岙上岸时,不幸被蹲守的土匪拦截。 被俘后,匪首软硬兼施,妄图从陈士华口中诱逼溪路乡民兵组织材料。陈士华紧咬牙关,始终威武不屈。得知陈士华被俘的消息,战友卢修全立刻带上战士和装备上山搜寻。由于地形复杂,几经周转,找到陈士华时,他已遭不幸。 6月28日,溪路乡各村民300余人在县大队统一指挥下,冲上大山头,捣毁匪窝,运回烈士遗体。在当地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党政军部门领导同意,将陈士华遗体埋葬在当地村口的一棵樟树下,筑坟刻碑,作为永久性革命纪念。 时过境迁,由于牛头山水库的建造,原本陈士华的墓碑不复存在。因此,寻找陈士华坟墓及其家属成了卢修全的一大心事。他再三嘱托儿子卢继顺,一定要替他实现愿望。另一边,陈士华牺牲的消息,也在不久送回到山东省郯城县。 “战后不久,我爷爷他们曾来涌泉想接二爷爷回家。当时没能找到他的墓碑,只能收拾一些遗物,再捧回一抔黄土。”陈士华侄孙陈琳说。从老一辈起,带二爷爷回家就成为全家的挂念。 “出差遇到山东籍的朋友,就问几句。”卢继顺回忆,2017年,卢继顺与在江苏做生意的朋友李克方聊起自己替父亲战友寻亲。李克方告诉他,东海县浙江商会副会长杨春华正是山东人,杨春华有一个团队专门帮助寻找烈士亲属。找到这突如其来的一丝线索,卢继顺第一时间与杨春华取得联系,告知有关陈士华亲属的详细信息。往后,杨春华接过棒来,亲自到郯城县,发动家乡的亲朋好友帮忙。 直到去年,远在临沂工作的陈琳在网上意外看见关于临海烈士寻亲的消息推送,才得知一直有人在寻找陈士华亲属。几经辗转,陈琳联络上杨春华。两家人,为这一件事,终于连上了线。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