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3年前,浙江发现一名拥有三枚一等功臣勋章的老兵,最后待遇如何
发布日期: 2023- 02- 22   14: 57 访问次数: 来源: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在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一座红砖平房里面,住着一位90多岁的老人杨成余。他的身子骨还算硬朗,不仅能自己做饭,甚至还常年打理着门口的一块菜地。

附近的村民们都知道,杨成余几十年如一日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翻地、播种、锄草、施肥、洒药、收割,就是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

然而,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其实杨成余还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很多气壮山河、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2019年4月,杨成余的身份被曝光了,让所有人惊讶的是,他竟然是一位荣立过三次一等功的“一等人民功臣”。


杨余成老人

毕竟,三次一等功,就意味着三次在刀尖上起舞、三次和死神擦肩而过、三次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

所有人都知道,如果把这些功劳说出来,别提能够光宗耀祖,就连荣华富贵都是唾手可得。但是,杨成余却隐姓埋名六十年,绝口不提功和名。

所以,让大家都好奇的是,杨成余为什么要隐瞒身份?难道这背后还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吗?

其实,关于这一切的答案,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这个老农的身份真不简单

2019年4月,浙江省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派遣工作人员下乡调查、核实、采集、登记老兵信息,给在世的和去世的退伍老兵们建立档案。

当天下午,杨家村妇联主席杨莲春,陪同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来到了杨成余的家中,对他是退役军人的身份进行核实登记。

在见到杨成余老人以后,工作人员对他说道:“杨老,您当年为了国家出生入死,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这一次登记信息,要耽误您一点时间,这是国家给我们交代的事情。”

听说是国家的事情,作为一个兵的杨成余,他十分配合事务局的工作人员开展工作。

“同志,你们等一下,我找找以前的那些老伙计!”杨成余老人一边招呼大家坐下来,一边对众人说道。

说完这些,他拄着拐杖,慢慢地走进了卧室里面,在床头的一个大箱子里面摸索了一会,从里面拿出来一个破旧的小木盒子,众人听到里面传出一阵叮叮当当的金属撞击声。

杨成余把小木盒放到了桌子上,然后对事务局的工作人员说道:“同志,你们看看这个吧!”

一名工作人员接过来以后,直接打开了这个小木盒子。然而,就在下一秒,他直接就惊呆了,直感觉大脑一阵一阵地发懵。

这是?天啊!眼前的这位老人,他到底是什么人?

原来,在木盒子里面,静静地躺着六、七枚军功章,虽然历经了几十年的岁月洗礼,但是上面的颜色依然灿灿生辉。

除此之外,盒子底部还有一本厚厚的立功证书,上面的“人民功臣”四个字、还有毛主席的图像,显得是那么的耀眼。

工作人员发现,在这些军功章里面,包含了:三枚一等功军功章、两枚二等功军功章、还有两枚战役纪念章。

那本厚厚的立功证书里面,写了很多立功信息,其中还夹着杨成余他的退伍复员证明。

看完这些以后,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突然激动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说道:“杨老,您太厉害了,一人竟然荣立过三次一等功,您看,我们好好聊一聊吧!”

杨成余点了点头,重新招呼工作人员坐了下来,随后说起了一些当年关于自己的经历。

在聊天的过程中,大家发现老人过的并不是太好,于是有人问道:“杨老,听您说的这些话,几十年来您过的并不是太好,作为一等功臣,国家是有补助和待遇的,您为什么不去政府申请呢?”

听到这些话,杨成余老人情绪突然有一点低落,他感慨地说道:“我不是什么功臣?真正的功臣都倒在了战场上。我能活着回来,娶妻生子、有吃有喝,这就是国家给我的最好的待遇。你说,如果我把这点小事挂在嘴上,以后我怎么下去见那些战友?”

老人的一席话,让大家的眼睛全部湿润了,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大家赶紧转移了话题。

关于杨成余老人的信息采集工作,整整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临行之际,工作人员举起右手,对老人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杨成余老人左手拄着拐杖,抬起了自己有些颤抖的右手,回敬了大家一个并不十分标准的军礼。

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回到局里以后,为了进一步核实杨成余老人的身份信息,他们调取了杨成余60年前留在部队的原始档案,发现和老人讲述的基本一致,于是决定立即将此事上报。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竟然住着一位三次立下一等功的“人民功臣”,所有人都感到了无比的意外。

随之而来的是众多媒体记者蜂拥而至,他们都打算第一时间去采访老人,希望能了解到他隐藏了60多年的那段往事。

2019年5月,浙江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三次一等功 两次二等功!三门95岁的英雄老兵深藏功名60余载》的文章,专门讲述了关于杨成余当年的英勇事迹。


贫农家的孩子,三立一等功

1924年2月,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迎来了一名男婴呱呱落地,他就是杨成余。

由于战乱和贫困,所以在很小的时候,杨成余就开始帮忙父母干农活。稍大一点之后,他就给地主家放牛、干杂活,以此减轻家庭的负担。

旧社会贫苦农民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为了躲避战乱,父母带着年少的杨成余,一路乞讨、一路流浪,直到逃到了徐州才安稳了一点。

直到1948年的11月,杨成余看到了一支解放军队伍的招兵告示。想到自己年少时期被地主剥削、长大后被日寇欺辱,年仅24岁的杨成余,毅然参军。

在徐州城的解放军驻地,杨成余参加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新兵训练,随后被编入了新兵队伍:南宿县65团1连。

战斗的时候,杨成余一边跟随着老兵冲锋陷阵,一边积累着杀敌的经验,很快就从一名什么都不懂得新兵,成长为了一名合格的老兵。

由于杨成余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在1949年1月,他被转调到一支解放军正规部队:河南第41师121团1连。

对于这段时间的经历,杨成余记忆犹新,他感慨地对记者说道:“加入部队以后,战斗进行得很激烈,最惨的一次,一天和敌人打下来,我们一个连的人,最后拼的只剩下十几个人。”

1949年的3月,杨成余跟随着大部队参加了渡江战役。

当天凌晨,汹涌的长江水轰隆隆地,战士们七、八个人一组,乘坐着小木船,借着夜色的掩护,向对岸驶去。

在小船艰难地划到江心以后,敌人探照灯发现了我军的踪迹,随之而来的是机枪疯狂的扫射、大炮不停地轰炸。

提起这段经历,杨成余老人十分难过地说道:“江面上到处都飘着战友的遗体,还有数不清的死鱼。我们没有人反击,没有人抬头,大家都在拼命地划船,都想早一点冲到对面,给战友们报仇。”

最后,幸存的战士们冲上对岸以后,大家全部铆足了劲和敌人血拼。经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血战,终于消灭了所有守敌,为大部队渡江打开了通道。

1949年10月,广东战役打响以后,杨成余在一次保护炊事班战士挑水的途中,他发现平时走过的小路附近,有被践踏过的痕迹,于是他轻轻喊道:“等一下,大家注意隐蔽,可能有敌人!”

这些踩踏的痕迹,不明显看是看不出来的。杨成余仔细搜索,很快就在附近的一片树林里发现了一支国民党军的小分队,仔细数了数一共有9个人。

然而,由于靠得太近,草木的动静被敌人发现了,一名国民党士兵端着枪向杨成余的方向走来。

眼看跑不掉了,杨成余跳出来大喊道:“全部投降,你们已经被包围了!”

要知道,这种情况之下,只要敌人开一枪,杨成余就肯定会牺牲,但是他依然选择赌一把。

不料,国民党士兵听说被包围以后,9个人立马选择了投降,全部丢下了手中的武器。

押解着9名俘虏回到营地,领导大力地称赞杨成余说:“成余同志,你可太厉害了,一个人就敢冲上去。”

战友们在清点的时候,发现杨成余不仅俘虏了9个国民党士兵,而且还在事发地缴获了敌机枪一挺、步枪5支。

因为这件事情,杨成余被提升为了副班长,记一等功一次,部队领导亲自给他戴上了军功章。

解放战争结束以后,杨成余马不停蹄,又跟随着大部队开进了大西南地区,参加“西南剿匪”的任务。

当时,国民党的残部几乎都退到了西南地区,他们和当地的土匪武装勾结,人数一度发展到了百万之众。

解放军战士在高山丛林之中,艰难地和敌人展开了一次又一次地较量。然而由于战线拉得太长,道路崎岖难行,大部队的补给一度成了最大的困难。

杨成余老人对记者说道:“那时候,敌人在前面跑,我们在后面追,有时候一天要追八九十里路。粮食不足的时候,没有时间挖野菜,我们一个连120个人,一顿只吃12斤大米。”

虽然大家都饿着肚子,但是有钢铁般的意志支撑着大家。在和敌人的战斗中,杨成余十分英勇,他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不畏生死。

在1950年的一次战斗中,杨成余活捉一名土匪头目,促使一支上千人的土匪武装分崩瓦解,避免了很多战士们的伤亡,为大部队进军扫除了一个巨大的障碍。

战后,杨成余再次被记一等功一次,部队授予了他一枚“一等人民功臣”军功章。

1951年的2月,在江东地区剿匪之时,部队的哨兵来报,一伙数十人的土匪武装闯进了当地的一个村庄。

然而,大部队的行军不能耽搁,但是老百姓的死活更不能不管。于是部队领导下达指示,由杨成余带领全班战士,前往村庄消灭这伙土匪。

杨成余等人在临近村庄的时候,突然看到远处的小路上尘土飞扬。没过一会,发现这是一支前来接应的土匪队伍。这样的情况下,土匪的数量和哨兵的报告就差了好几倍了。

扭头看了看身边的几名战友,杨成余明白,如果想靠自己几个人,就和数倍于己的敌人硬干,不仅完成不了任务,更有可能都会白白牺牲掉。

既然不能硬干,那就只能智取。杨成余带着全班的战士们,在土匪要经过的必经之路上设了一个隐秘的伏击圈。

等到土匪全部进入伏击圈以后,杨成余一声令下:“给我打,狠狠地打,不要害怕浪费子弹!”

在杨成余出色的指挥之下,战士们仅用了半个小时,就消灭了这一伙人数二十多人的土匪武装。至于土匪抢夺的财物粮食,全部如数还给了村民们。

战士们拖着疲惫的身子,连夜追上了大部队。部队领导在听取了大家的战斗报告后,对杨成余的表现十分赞扬。

最后,组织上认为杨成余指挥出色,有勇有谋,在人数劣势的情况下,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勇敢保卫人民财产,经过研究后决定:

为杨成余记一等功一次,授予“一等人民功臣”军功章!


隐姓埋名60年,绝口不提功和名

1955年,杨成余响应国家号召,回到了家乡亭旁镇杨家村。组织上考虑他是军队干部转业身份,特派他担任村委会书记,生产大队队长。

回家以后,杨成余发现自己的父母,早在两年前就相继离世了,悲痛欲绝的他仰天痛哭,肝肠寸断。

“我不后悔当兵,但我后悔没有尽孝!”老人痛苦地对记者说道。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了,但是杨成余依然对此事耿耿于怀!

杨成余老人在讲自己的经历

自古忠孝两难全……

在回乡务农期间,杨成余带领着村民们挖渠引水、开垦荒地,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成功开垦荒地600余亩。

与此同时,杨成余把自己以前的所有的军功章、证书,以及复员证明,全部放进了一个小盒子,深深地锁在了箱子的最底下。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知道杨成余是一等功臣这件事,甚至连他的妻子、子女们都不知道。

20世纪70年代初,旁亭镇山区出现了一个特大的问题:田少人多,老百姓没法解决温饱。

针对此事,当地的政府号召开垦蛇蟠岛荒地,杨成余带头响应,带领着村民们入住荒岛,艰苦奋斗。

开荒的十来年时间里,杨成余一年只回家两三趟,他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了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上。

按理说,杨成余是村书记,还是生产大队队长,但是他每个月的工资只有几块钱,根本就没有办法维持一家7口人的生计。

最困难的时候,妻子带着孩子们漫山遍野地挖野菜,艰难地维持着家庭生活。

正因如此,在那段“拼经济”的年代,常常有人嘲笑杨成余,说他:“当干部不知道搞钱,村里就你最穷了!”

对于这些话,杨成余总是一笑而过,他从来不去多说一句。

经过十来年的努力,旁亭镇山区人民,成功在荒岛上开垦良田1.58万余亩,彻底实现了自给自足,解决了温饱问题。


安享晚年生活

2019年中旬,杨成余的身份被公开以后,当地政府立即行动,将相关的待遇和优抚发到了老人的身上。

针对此事,杨成余老人当初还有一些不愿意,他对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说:“我都是土埋脖子的人了,现在的生活我很满意,不要浪费国家的钱花在我这个没用的老头子身上了。”

几次被拒以后,万般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只好告诉他:“这是国家的命令,你是一名军人,遵守命令是军人的职责,不然就是不是合格的老兵!”

就这样,杨成余老人才点点头,同意了享受相关的待遇和优抚。

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杨成余开始享受:重点优抚老兵医疗补助、医疗救助、定期发放在乡复员军人抚恤金的优抚待遇。

在每年的逢年过节等重大节日时,当地政府、民政局等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当地的一些企业机构,也会派人送一些米、面等生活用品,前去探望和慰问老人。

与此同时,对于老人的老伴,以及常年照顾两位老人的子女们,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一些必要的帮助。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