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苗:从“国防卫士”到“文物保护者” | ||||||||
|
||||||||
张金苗,男,1953年9月3日出生,中共党员,浙江仙居下汤村人。1972年12月参军入伍,1978年4月退伍,服役期间曾多次荣获师级、团级嘉奖。曾获浙江好人、台州好人、台州市先进工作者、台州地区优秀文保员、仙居县“万年文化守护者”荣誉称号等。 1987年,仙居县成立下汤遗址保护小组,土生土长的下汤人张金苗成为首批下汤文保小组里年龄最小的文保员。“这是历史,不能毁在我的手里,上级信任我才让我当文保员,这叫守土有责。”为了一句承诺,在没有工资的情况下,张金苗和队员们围着下汤遗址一守就是30多年,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承诺和使命,义务守护下汤遗址。自从受聘成为文保员后,张金苗每天巡察遗址周围,及时制止破坏行为;为了收集村民发现的文物,一次次上门努力劝说;在考古队进驻之后,他又为考古队和政府、村民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如今,张金苗年事已高,于是他变身文物保护宣传员,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 初见遗址,他是反复奔波的护送者 下汤村原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1984年,下汤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自此,下汤地区沉睡的文明,被无意间揭开了神秘面纱。 “我们村里在挖土造田时,发现下面有四五个烧火的土坑,上面还堆着被火烧过的土堆。当时因为大家不清楚这些火坑是什么,都被破坏了。”张金苗有些痛心地说。 1987年,县文化局与下汤村签订了保护下汤遗址的协议,并决定成立文保小组。从部队退伍回乡就业的张金苗成为首批下汤文保小组里年龄最小的文保员。下汤遗址文物众多,类别多样、底蕴深厚。在文物保护的岗位上,张金苗和文保小组的其他组员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位基层文博工作者的情怀与担当。他积极负责地担负起保护下汤遗址和文物的责任。看到哪里有人为破坏,他会立刻出面制止;看到哪里有损伤,他会向有关部门书面汇报,收到村民上交的文物,总是第一时间送到县文物局…… 从1984年开始,张金苗就不断的在县城和下汤之间奔波,将一件件文物从地里、村民的家中护送到县文物馆,这才有了今日展览馆里所陈列的一件件下汤文物。“有时候三天跑两次,最少一个礼拜都要去送一次。”张金苗回忆。 不求回报,他是默默无闻的守护者 “20世纪90年代,村里偶尔会出现一些陌生人。”张金苗回忆,后来才发现,那些人是一些古董贩子。在那个还不算富裕的年代,个别村民听说自家地里挖出来的“破陶罐和石头”能卖钱,就动了歪心思。“不行!不能卖!”这句话成了张金苗的口头禅。为了那些“破陶罐和石头”,张金苗没少往村民家跑。“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无论如何得留下来。我觉得,不能让历史只能出现在书本上。”就是这个理,支撑着张金苗和文保小组的组员们做起了文物保护工作。张小土、张森权、杨明启和张金苗是第一任文保员,一户户地向村民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向村民收集发现的文物,给他们奖励一些茶罐和毛巾之类的生活品。而文保员的们“工资”也仅仅是年底时的一副挂历。张金苗说,“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不出事就是尽责,没有盗卖和破坏就是好事。我们也不图啥,就觉得这是历史,不能毁在我们手里。”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说,文保员与村庄血肉相连,他们是基层文物保护的重要力量。这些土生土长的文保员在村里熟悉情况,又有威信,做起文物保护工作事半功倍。 传承使命,他是文保工作的弘扬者 随着时光的流逝,下汤文保员的队伍也已传承到了第三代。张金苗的身体不能支撑他每天的巡视,于是每天检查的工作交给了新一代的文保员们,但是他又找到了新的守护途径。每次大会、活动的现场,都会有张金苗的声音,他呼吁大家共同努力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不要被所谓的“古董值钱”蒙蔽了眼睛、不要误入工作区给考古队带去困扰…… 张金苗等人虽然不具备专业的考古知识,但作为土生土长的下汤人,他们与下汤血肉相连。生长环境使他们成为了考古队员的领路人,“84年这里最先发现了文物”,“这一片原来是农房,现在已经拆除。”没有人比他们更熟悉村庄的情况,在他们的帮助下,考古队很快就适应了村庄环境,并在协助下顺利开展工作。 201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表了《仙居下汤遗址勘探报告》。勘探报告表明,下汤遗址年代距今大约有10000年,这样,下汤遗址从原先的5000到7000年以前,又往前推了3000多年。这其中,有文保员张金苗的一份功劳,也是他承诺的“兑现”。 |
||||||||
|